当前位置:首页 > 点播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正文

回忆第二区的几项市政建设

发布日期:2021-09-02 18:04 来源:江北区融媒体中心

  口述人:赵师中

  1952年秋,重庆市二区政府民政科分出农林水利和营建两个组成立建设科。我正在石马河乡任乡长。刘青林区长对我说:“调你到建设科来,抓农资水利和市政建设。当务之急,兴建人民急需的市政设施,建好人民广场方便群众集会和体育活动。筑路建桥,打掉危岩,方便群众交通,确保人民安全,每年建几个公厕,改善城镇居民的卫生条件……”

  第一幢办公楼

  第一幢区政府办公楼的设计是一楼一底,砖木结构,造价14000元,工程太小,列不上市建筑公司的承包范围。刘青林区长打电话请市建设局李仲直局长通融,才由两路口市建公司承包。1952年11月动工,次年春完成。民政、地政两科仍在三间平房内办公,文教、劳动两科仍挤在潮湿矮小的一座小平房里(后为区工商局的办公楼)。新建的办公楼安排了区长室、办公室、人事科等(后为区政协办公处)。

  1953年春天又修建第二幢办公楼,次年夏竣工,搬进民政、建设、卫生、劳动、文教等科(后为区人民武装部用房)。

  第一次安装民用自来水

  人民政府爱人民。1953年春天,查验出华新街和区级机关饮用的井水,极不卫生,含有大量的大肠杆菌,影响人们的健康。决定着手民用自来水的兴建,派任天伦到枣儿坡实勘地形,绘制设计出自来水蓄水池、净水池和管道图。以一万余元的造价,即动工兴建。次年夏天,第一个自来水设施竣工了。从此华新街一带的群众,破天荒地开始饮用上人民政府的自来水。群众高兴得热泪盈眶。

  第一个市政建设工程

  1951年5月,市政府以府办第1777号文批复二区政府同意修建广场。7月10日,第13次区政府会议上讨论了修建计划与人员配备、劳力来源安排等问题。随即动工,区级机关干部,挤出时间(那时星期日是不休息的)去参加义务劳动。当时无爆破人才,也没有爆破设备,在坚石出土后,只好停工。次年向重钢三厂借经纬仪、水平仪各一个,着手测绘出二区人民广场的平面图,又开始动工。至12月底,完成土石方3000立方米,花费2850余元。市建设局将此列为第三季度工程计划之一协助绘图设计。

  鉴于我区失业者多,为解决部分失业人员的生活和困难,区政府决定这项工程自行修建,由建设科负责领导。我们即向劳动委员会调失业工人前后约150余人,按临时工计件待遇。调建设科王克三为行政领导,任天伦负责技术和现场施工。另在抽调的失业工人中指定蒙良湘为会计,王镇管伙食,吴建章管工具材料。工人安顿在塔坪的公房里,把工人分成八个小组,9月正式施工。为加快工程进度,组织开展劳动竞赛。七组工人采用“神仙土”操作法,工效显著。六组和三组相继采用,工程进度果然加快。于是我在10月7日晚到塔坪工人宿舍,在工人小组长会议上,动员增产节约,把此操作法作为“先进经验”推广。第二天,工地上都采用此法,工程进展特别突出,年底可望竣工。心里乐滋滋的。殊不知市劳动局于上年12月已明文禁用“神仙土”操作法,而我却懵然无知,还当作“先进经验”推广。10月12日晨,挖好的“神仙土”塌方了,工人汪占清埋入土石方中,当场身亡,另有两名打成重伤。罹此不幸事故,我一面向工人加强安全生产教育,施工照常进行;一面料理工伤事故,妥善抚恤死者家属。组织上对参与广场修建的建设科领导及有关干部追究事故责任。我受警告处分,王克三、任天伦记过。工人、干部吸取血的教训,齐心协力,实干苦干。到年底共花人民币22500余元,挖去土石方总数为22868立方米。平平整整的21400平方米的人民广场,在1953年12月终于建成了。

  第一批公共厕所

  第一批公共厕所的修建是在1951年,是由民政科完成的。公厕的面积59.7平米方,土墙瓦盖由市统一图纸,统一样式、规格,分配到区由民政科分到街道,民政干事交地段居民委会发动群众来建成的。1952年建设科成立,即接受三个公厕的任务,修建办法,依靠基层,发动群众来建,1953年为五个,加上1954年建的30平方米简易厕所两个,从1951年到1954年,共投资27184元,建了公厕12所。分布在上起猫儿石,下至唐家沱一带沿江城镇。50年代初期的几年里,那时卫生条件差极了,城镇没有一个像样的厕所,夏天则臭气熏天,群蝇乱飞,冬天枯水沿江北岸的河床上到处挖些粪坑,往来行人可随意拉尿拉尿,既不卫生,更不雅观。为改造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善居民群众的卫生条件,人民政府下定决心修建这批厕所,起到移风易俗、逐步改善我区卫生面貌的作用。

  修建简易公路

  群众那时非常迫切要求的是铺路建桥,方便交通。我们设计了从区委马路口至塔坪541高炮团团部(今陆军958医院)接通高炮团简易公路,穿鲤鱼池,经长安厂勤俭村,上红土地与汉渝路衔接。这条路于1952年四季度动工,至1954年春天完成。路宽5米,全长约7000米(新修1370米)路面铺石子,共人民币17790余元。这是重庆解放后我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初具规模的碎石公路。

  铲除危岩

  江北城鹞鹰石危岩垮塌,危及了岩下居民的生命和财产,政府干部决心彻底除掉它。1953—1954年间,从三洞桥起至猫儿石止耗资700余元,铲除危岩十余处,计645立方米石方。记忆最深的是位于天厨味精厂大门外的嘉陵江边,耸立着一块酷似猫儿头的一块大岩石。年深日久,风吹雨淋,成了一块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危及岩下的住户、行人和纤工。1953年冬,我们毁掉了这块峭耸如猫头般的巨石。在此期间,我们以5725元的经费,修整梯道堡坎311平方米。以上措施,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几十年过去,宛如一瞬间,回想当年,从国民党手中接收过来的重庆,是个百孔千疮的破烂摊子,百废待举。人手少,资金缺,至1954年,市政府共拨市政建设经费15万余元(包括建大楼和自来水设施),今天看来,微乎其微,似乎有点寒酸!但在当时,这些粗陋建设,已实现人民对市政建设的盼望,体现了“人民政府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赵师中,当时负责第二区政府建设科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