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萧依默
1949年,国民党政府处于政治、经济、军事总崩溃的前夕。广大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破竹之势正向西南挺进,在此形势下,几个穷青年筹建起新声中学来了。
当时,山城革命群众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反饥饿、争温饱、争生存”的运动,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人民革命的“第二条战线”。地下党员陈晓东和郑宇、袁一志等,多次商议办一所中学作为“据点”,以便配合解放大军进军西南。
1949年3月,我和陈晓东、郑宇参加了“反饥饿、争温饱、争生存”的斗争,在四维学校呆不下去了,乃先后离校,打算筹建新声中学。4月初,我们租江北陈家馆河街民房栖身,继而通过关系,取得十区区长陈秉国、社会人士刘逸驷等的支持帮助,租下齐家花园作校址办校。几个同志4月21日被21兵工厂稽查队拘捕,后经陈秉国保释才获得自由。
为了闯过伪教育局的备案关,请了一位颇有名望的老书画家柯璜任董事长。刘逸驷任副董事长,王文彬、罗承烈、陈秉国、黄升之、张鉴虞、袁一志和我等人为董事。校务委员会由郑宇、袁一志、陈晓东、王镜虞、刘治柳、周述之、萧剑波、冯克生、袁宗文、游绍彬、傅呜亚、高岚、郎自牧等组成。我任主任委员兼校长,郑宇任教导主任兼负筹备经费之责,袁一志任总务主任。
筹备伊始,先由我和郑宇、刘治柳、周述之各凑25块银元作开办费。后经冯克生帮借200块银元,将齐家花园租下作校址。在单位工作的肖剑波、冯克生、郑玉成、李文诗、郑维、王镜虞等人将微薄的工资省出部分支援办校,尤可贵者,生活困难的工人周德明还捐献棉纱一锭。以后柯璜老先生办画展帮助筹集三四百元,郑宇依靠涪陵地下党的支持,筹集到四五百块银元,办校基金初步解决。
秋天,学校招收两个初中班约100人,学生成份90%是工农子弟。桌凳由陈秉国在辖区小学中调用。教职工10多人,以校为家,只吃饭,不拿工资,仅支极少的理发费。陈晓东、傅鸣亚等开始还自交伙食费。学校图书室的数百册进步书籍以及部分用具,全是老师们捐赠的,连学校计时的挂钟都是袁宗文帮借的。新声中学的奠基者们像一群拓荒者,在党的引导下,披荆斩棘,排除困难,创立了新天地。
学校办起来了,校园里充满了活泼、进步的勃勃生气,《山那边哟好地方》《团结就是力量》《南泥湾》等新歌,在新声中学嘹亮地唱响,秧歌舞也欢快地跳着,有时还有学生家长参加。我们沉浸在希望中,而反动派则极端仇恨。校内外常有伪装的学生欺负我校学生之事,他们喊出“打共产党娃儿”,伪警察局的鹰犬也常在新声中学进出,搞特务活动。新声中学学生陈芳苏把这个情况向其父陈秉国讲了,陈秉国找伪局长侯凤章说:“新声中学的事你少管,出了事我负责。”侯凤章慑于陈秉国的权势,才撤走了反动警察。
团结友爱的集体,勤奋好学的风尚,是新声中学的新气象。学习上尊师爱生,生活上嘘寒问暖,学生有疾时,老师请医送药,对穷困学生,也常凑钱帮助解决学费、食宿。
学校伙食、住宿、活动场所均差,图书、仪器尤缺。但学生勤奋好学,遵守校规,精神面貌很好。球赛、周末晚会、歌咏比赛、班级联欢等活动经常举行。课外活动或休息时,嘹亮的歌声响彻齐家花园。
这些新气象与学校民主自由气氛是分不开的,早期有学生自治会、班委会、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学校工作和教学上的问题,常征询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学生代表参加学校某些会议提出批评和建议。学生在知识、品德上的显著进步,博得家长们嘉许。为改变油灯照明,家长们主动捐献旧电线、旧器材,用旧树子和竹杆当电桩,义务安装,给我们送来了“光明”。
教学上我们也进行更新,启发式代替了注入式,说服教育代替了体罚。教材上甩掉了公民课,代之以时事、新闻。同时采取小组座谈、互学互助、讨论会、家长督促等形式配合教学。老师的进步思想对学生影响颇深,女学生董福贞,父亲是国民党要员,临去台湾时要女儿一道走,经老师教育说服后,她拒绝与父亲同行,留在新声中学继续读书。
热爱劳动是新声中学的特色。师生们共同养猪以改善伙食,搞校务劳动以节约开支。重庆解放初期,区政府将观音桥一所旧房屋折卸的材料,拨交学校使用,师生们全体动员将其搬回,帮助工人建成四间简易教室。
学校职工生活清苦,盐巴、辣椒当菜乃家常便饭。有一天断炊了,上课时间到了,老师仍去上课。由于炊事员不留意,把“消息”走漏了,学生们跑回家去取米、拿面,有的家长送米、送菜,师生情感弥深,至今难忘,无怪老师们发誓要教好学生以谢厚意。
十区区长陈秉国依靠我们几个年轻人把学校办起来,他觉得险上有光彩,而我们又深知要利用他,学校才能巩固下去。4月21日我们被抓,陈秉国保释我们后,我们对他有了一个好印象。随着建校工作的进展,陈秉国更加接近,对他的为人作风增加了了解。他身为区长,还参加家务与农业劳动,生活俭朴,少官僚恶习,这就加深我们对他的好感。经我和陈晓东、郑宇研究分析,一致认为陈秉国是有可能争取的。陈晓东便利用他的叔父和陈秉国是“兰交弟兄”的关系,以晚辈的身份经常对他做工作。
重庆解放前夕,反动派疯狂地镇压革命人民,江北区街道上却只有“安民告示”没有反共的布告标语,加上陈秉国在治安秩序上、经费上给我们的支持、帮助,使我们对他的争取更有了信心。新声中学便形成了策动十区起义的“据点”。
解放军胜利进军西南,国民党大小官员惶惶不可终日,陈秉国也不例外,由于彼此间有了深交,他就谈到像他这种人,共产党来了是否会杀头?我们也利用他这种矛盾心理,向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11月20日左右,我和郑宇冒着风险到陈秉国家里,严正劝告他不要跟反动派逃跑,应把他管辖的地方武装用来维护地方治安,保护工厂、企业,等待接管,弃暗投明。陈秉国完全接受了忠告,并立即派人动用了猫儿石地区的积谷,又向米商刘森荣借粮,广为储粮。还与21兵工厂厂长俞濯之联系,俞濯之答应拨部分机枪给我们(后因俞濯之在厂内被敌特扣留,此计划未能实现),为重庆市的解放斗争作好必要的准备。
十一月二十七八日,人心极度不安,附近居民和许多学生家长纷纷涌入学校躲避,加之伪警察局有整烂了新声中学才走之说,紧张气氛陡增。郑宇等要陈秉国派兵护校。陈秉国当即指令陈绍武带一连人进驻学校,当面交待,该连直接受校方指挥,同时他将自卫手枪交学校使用,两挺机枪分别摆在学校大门及凉亭上,并由学校派略具军事常识的肖剑波、冯克生参加到军队里工作。与此同时,郑宇会同陈秉国采取果断措施,迫使警察局长侯凤章的100多人缴械,从而扭转了江北地区的局势,稳定了学校师生及广大群众的情绪,还在五里店、读书梁等处布置了军队,防止散兵游勇的破坏。随即陈秉国以十区三组织(区长、区自卫总队长、反共保民军第二师四团团长)头头的名义,在区公所正式宣布起义。29日解放军先头部队抵达江北,人民欢呼解放,纷纷向学校要五星红旗,以迎接自己的军队。按照军代表焦成的指示,新声中学师生组成宣传队,去各街道居民区宣传共产党、解放军的纪律和政策。1952年,新声中学由市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第18中学。
(萧依默,创办新声中学,时任新声中学董事、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校长。)
(编辑 周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