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的傍晚时分,郭家沱街道锣旗寺社区滨江公园的17棵榕树下聚满了摇着蒲扇,拿着小风扇的男女老少百余人,大家相互寒暄着,摆着各自的龙门阵,期盼着一周一议的“榕树”课堂的开始。
“榕树”课堂聚民智
好不容易等到了七点半,榕树课堂又如约开讲了。“我先来说!”原望江厂劳模王富培迫不及待地站上了讲台。“我来讲讲啊,你看看我们红江村靠邮局的3个路灯都坏了三天了!没人管!老太婆出门,太恼火了........”
随后,居民刘文涛又走上了讲台,“还有大家看看长江水淹之后,我们的沿江房屋垮塌了,只用了建筑挡板简单的遮挡了一下,不美观,和我们这美丽的江景不匹配”“还有自立村和黄泥村相接壤的浩天超市对面小斜坡栏杆修建问题,因为横跨两个社区,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了,反映了很多次都得不到解决”。
在与会的楼栋民情收集员,分别抛出自己近一周来收集到的民生急难事后,围绕这三个议题,现场的“百姓管家”、社区干部、意见领袖等开始了一场智慧之旅。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们党委也找准了为群众服务的着力点,用句通俗的话来讲,那就是做事就要做到点子上,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同时也丰富了我们解决民生实事的路径,大家提供了这么多的良策。这个课堂也是一个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很好的平台。”锣旗寺社区党委负责人由衷地感慨道。
原来这是7月13日召开的消夏纳凉“榕树”课堂的第五次常规会议,上台主讲人情感真挚,台下群众津津乐道,不断点头赞同。
锣旗寺社区是一个老军工的居民小区,而且是一个水码头人货集散地,企业管理人才多,军转干多,同时流动人口也多,外来信息融合多,具备了开展群众议事、决事、办事的良好的人文条件和物质基础。
目前,锣旗寺社区这个榕树课堂已经开展了35场次,上会议题达到150余个,通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员驿站、市民学校、“百姓依橱”等社会治理平台已经为群众解决烦心事,闹心事137件,满意率达91.3%,实实在在成了楼院群众的知心朋友,“贴心管家”。
“1357”惠民生
据介绍,“榕树”课堂是郭家沱街道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探索出的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情的落细之举。为了推动辖区解民忧,办实事,郭家沱街道在原有的“百姓管家”议事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丰富,在辖区四个社区探索推出了“1357”工作机制,即居民小事情,社区要在一天内解决:民生中事情,社区要在三天内解决;民生难事情,社区理事会要在五天内解决;作为不同主体受益责任人都要在七天内给意见人做出事项进展反馈。这个解决民生实事的小机制,在这次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在为民办实事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书记,黄泥村空巢老人庞兴家老两口下不了楼了,买菜都困难!”这个问题被黄泥村的民情员周勋英提交到了社区党委,根据“1357”工作机制,该地段的网格员、“百姓依橱”志愿者、江北好人陈友贵、严国秀夫妇就立即担起了照顾黄泥村邻居老太太庞兴家夫妇俩的重任,为老人买药端汤,陪老人看病取药,帮助照顾遗孤庞奕琪,在老人离世之际,老人伸出的大拇指,就是对辖区这一民生微治理方式最好的诠释。
“1357”工作机制,制度虽小,微不足道,但它在解决民生服务方面发挥了查漏补缺、拾遗添彩的作用。自从这个制度推出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已经为辖区居民解决路灯不亮、独居老人无人照顾、市政环卫清洁等群众“闹心事”2600余件,不断增强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感,为宜居宜业宜游郭家沱建设,涂抹了靓丽的一笔。
“1+100”解民忧
针对大事、难事、重要的事,在这次党史学习教育中郭家沱街道还探索推出“1+100”的大事研判机制。即“百姓管家”季度圆桌会。小事,靠群众、靠邻居、靠志愿者。大事就得靠机制、靠制度、靠多部门联动,靠市区街的资源整合。
“老旧小区的改造,咋办?” 纳入“1+100”工作机制,推动三级联动,区城管局责无旁贷,街道规建办拿出具体方案,社区党委动员群众倾力配合,历时100余天,锣旗寺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完工,黄泥村老旧小区改造完工,翠微路白改黑改造完工。
山涧水岸发电机组被水淹没,200万的资金缺口如何解决?“1+100”工作机制派上了用场,物业管理方、业委会、社区党委、群众代表,各方都直面困难,各方都出策施力,20天的多轮磋商,居民用电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在临时用电线拆除的那一刻,各方都松了一口气,握手言欢。
“党史学习工作不能两张皮,必须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过程中。”郭家沱街道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张华感慨地说。
(通讯员 苏小玲)
(编 辑 周蜜)